「專欄稿回顧」不只是支卡西歐的APPLE WATCH

原發佈於:2015/03/24 @ In Culture 品味生活網(現已內入 GQ.com.tw)

「Apple Watch coming in 2015」,在2014年9月9日的發表會上,Apple 對整個市場投下了一個震撼彈,當下席捲了整個市場話題。市場上已經不缺所謂的 Smart Watch,例如:Samsung 的 Gear、Asus 的 ZenWatch、Motorola 的Moto 360,或Pebble等。大家都在討論 Apple 會給「穿戴式裝置」帶來什麼新改變?

只是另一隻卡西歐電子錶嗎?

Apple Watch 是 Apple 重新定義「手錶」的嘗試。首先 Apple 重新賦予傳統手錶上都會有用來上發條或者調整設定時間用的轉鈕。這個我們熟悉的轉紐,Apple 透過整合科技技術,讓它變成一個除了轉還可以按的轉鈕,並稱它為 Digital Crown。搭配上大家已非常熟悉的觸控螢幕作為錶面,構成 Apple Watch 的基本操作介面。 接著, Apple 在這手錶上放置了心率感應器與 Taptic Engine。

Taptic Engine除了用更細緻的方式去「震動」你的手腕,還可以藉著敲動,讓動作傳遞到另一個人手腕上的 Apple Watch;而心率感應器則可以親密的感受到你的脈搏。換句話說,Apple Watch 可以把你的觸覺,包括心跳,變成一個訊息傳遞到另外一隻 Apple Watch 上,稱這為有史以來「最貼近你的個人裝置」。乍聽之下,這樣的技術好像也沒啥了不起的。很多廠商都具備這樣的能力。

到此為止, Apple Watch 與其他 Smart Watch 並沒有什麼不同。似乎並不讓人驚艷,那為什麼Apple Watch會引起那麼大的震撼呢?  

傳遞私密的個人裝置

運用科技打造出震撼人心的效果,這一直都是 Apple 的強項。但 Apple 所做的並非只是應用前衛技術,反而是創造深入體察人性的應用需求。

例如 FaceTime。影像電話根本不是什麼先進的技術,只是過往的程式操作繁複到近乎謎語。FaceTime 只是讓這些變成「想都不用想」的一種操作。可別小看這一點點的突破,這創造的情感互動是影響深遠的。

幾年前,我因為工作關係,協助一位 80 幾歲一輩子沒用過電腦的老先生設定好他的 iPad。我問他第一個想要使用的功能是什麼?他說他想要透過 FaceTime 與他將近一年沒見面的孫子聯絡。當 FaceTime 接通後,老先生看到孫子的瞬間,眼裏泛著淚光興奮的跟他的孫子說「我也有 iPad 了!」。對我來說那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我更無法忘懷我已故的 90 幾歲的阿嬤,第一次用 iPad 透過 FaceTime 看我剛出生的女兒。阿嬤表情興奮,一直忍不住的用手指頭觸摸螢幕上女兒的臉龐,嘗試著逗弄曾孫女,甚至發出可愛的娃娃音。人與人之間的訊息傳遞就是這麼的有趣及複雜。對科技文盲來說,Apple 做到了讓複雜變得簡單。重點是傳遞情感,而不是裝置的酷炫。

而 Taptic Engine 與心率感應器,則讓 Apple Watch 將人與人間的情感傳遞昇華到「無聲勝有聲」境界:你可以用手指頭在畫面上畫圖;也可以敲敲打打屬於你自己的節奏;還可透過心率感應器傳遞你的心跳。當一個人在外地打拼的時候,能夠感受到在遠方思念的另外一個人的心跳,那種來自心裡的溫暖只有自己最清楚!    

生態圈,生態圈,生態圈

因為很重要,所以講三次!這一切的功能不過只是開端,真正值得注意的是Apple 怎麼一點一滴打造屬於 Apple Watch 的生態圈。 在上篇〈誰傻瓜,誰聰明?— 從運動用穿戴式科技談生活〉 中我提到

 

[…] 絕大多數的消費者也不會花太多的時間為了一個產品而去學習數據分析,他們不想也沒有必要成為專業,他們只想要藉由科技產品來減輕自己的負擔,或者得到輔助。與其賣我一個「運動手環」,不如賣一個「個人健康管理服務」會是更具魅力的。」

 

一個裝置(例如運動手環)所能提供的功能性有限,而且有一個新鮮度保存期限,如果沒有持續使用的理由,一旦過了新鮮期,產品就很難延續下去。

Apple 對這點比任何人都清楚。打從 iPod 硬體的出現,改變我們購買音樂的習慣,進一步的改變了音樂圈的生態;iPhone 硬體的出現,讓 iOS 成為行動軟體的應用與交換平台,進而改變了行動軟體製造業的生態圈。這次 Apple 做的,同樣是想藉 Apple Watch 的硬體,來產生一個「私密個人服務」的生態圈。其中最讓人期待的,就是「個人化健康服務」的生態圈。

我親愛的老婆大人向來對 3C 產品都不熱衷。但這一次,她卻主動詢問我「Apple Watch 的 Heart Rate Monitor 可以幹嘛?可以量血壓嗎?我想買一支來給爸爸媽媽用。」今天,當我正在撰寫這文時,老婆又問「Apple Watch 有內建 GPS 嗎?這樣就可以用來追蹤失智老人或是幼兒了耶~」

更進一步,在3/9 公布的 Research Kit 中,Apple 正式宣告踏入醫療研究圈。透過 Apple Watch的硬體,與整合 Health Kit 與 Research Kit 的軟體,Apple 試圖創造這類技術的整合與應用開發平台。這高風險的前瞻舉動,將學術研究融入變成產品開發的一個環節,代表創造他人沒有的領先趨勢。

軟硬體結合,意味著可負擔得起的全時間個人健康監控得以成真。打個比方,一些慢性病發病前夕,都會有一些隱藏的特徵。而個人可負擔的24小時的監控系統裝置,其所需的費用和成本在過去是天方夜譚。現在有個負擔得起的裝置,能提早提醒你身體狀況的異常,甚至主動提供你的生理資訊給醫生,讓醫療團隊主動來協助你。對於慢性病的監控,甚至是急救需求都有機會被滿足。

市場反應也相當熱烈。當 Apple 公布 Research Kit ,短短 24 小時內已經有超過一萬多名用戶註冊參加史丹佛大學設計的 MyHeart 心血管疾病醫療研究檢驗軟體。這在過去這可是要全美國 50 個醫療研究單位花費一年,才有可能累積出來的研究參與人數!而 Apple 卻在 Research Kit 推出後短短 24 小時內完成這樣的成果。

這僅是 Apple 打造「個人化健康服務」的生態圈的第一步。於是,覺得Apple Watch貴嗎?如果能救你一命,價格絕對划算。  

專屬私人管理裝置

仔細觀察這幾年來大家對於智慧型手機的依賴,不難發現手機已是截至目前為止最私人的裝置:我們會在手機裡紀錄每日行程、通訊資料、信用卡資訊、備忘錄,也包含了許許多多我與家人的美好回憶。然後,我們會更進一步的使用手機來與網路連線,分享及搜集資訊,又或者呼朋引伴來一場虛擬拯救地球的活動。各種大大小小的原因,讓我們無時無刻都抓著手機成了低頭族。

然而,手機終究是手機,還是會有被放下的一刻。沒辦法如衣服般全時在極低干擾的情況下隨侍我們。例如當雙手在忙著做事時,你不會還有多餘的手抓著你的智慧型手機;你也不會洗手還拿著手機一起下去洗。(當然,關於某品牌手機標榜防水性能不在此討論。你可以這麼做,但我想你不會沒事這樣洗手機!)所以,打個比方,這感覺是你有個貼身保鑣,但你不可能無時無刻都希望他在你旁邊。

手錶就不太一樣了。手錶很貼身,幾乎我們走到哪它就跟到哪;手錶不會讓人覺得干擾,也不需要像手機一樣需找個位置收納。一般情況下,手錶戴上去出門之後一整天都很少拿下來,一直到回家為止。舉個例子來說,吃飯的時候你會把手機放下,但是你不會無聊到把手錶也拔下來吧。

這的確是 Apple 會稱 Apple Watch 為最貼近你的私人裝置的原因:不單是軟體面的說法,這也是硬體面的形容。手錶的 Form Factor 更適合全天候的貼身服務。於是當 Apple Watch 搭配上 Apple iPhone ,就成了個最棒的「個人服務系統」。我可以預見以後我出去開會的時候,手機只要在口袋裡面,或者手邊的包包裡面就好。電話來了,我的 Apple Watch 會透過 Taptic Engine 輕輕的敲我,讓我知道有電話來了。就算我再開會,我也不需要很突兀地打斷話題,而是很高雅的轉動一下手腕,瞄一下手錶上的訊息,然後,我再來決定是否要接這個電話。

瞧,干擾的程度多低。幾乎不需在意任何事情,它就自然存在在這兒。就像,不需思考任何事,就可以進行影像電話一樣。  

Ready or Not, Here we go!

Apple Watch 將於 4/25 正式發售。美國有市調報告說有超過 60% 的美國人對於購買 Apple Watch 沒有意願。但我一定會在 Apple Watch 上市就先去買一支回來玩。我的期待是用自己的經驗體會全新的「訊息傳遞」概念。

我好奇 Research Kit 與 Health Kit的「個人健康管理服務」生態圈。我想看看 Apple Watch 是否能拿來協助家裡的老人家做健康監控應用;我也好奇這樣的干擾可以多低,是否會改變我們對溝通的習慣。 等我買一只回來玩耍後,再來告訴你們我的親身體驗吧!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